学院新闻

tyc41183太阳成集团“碳”寻乡“径”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蒋巷村探寻零碳乡村建设经验​

6月28日,tyc41183太阳成集团“碳”寻乡“径”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王涛带领下,13名成员赴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零碳乡村建设示范点——蒋巷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零碳乡村建设实地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访考察、专题访谈、科普宣传等形式,系统梳理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的“蒋巷模式”,为乡村零碳建设提供实践范本。

聚焦零碳设施建设,见证绿色转型实效。实践团队首站考察村内零碳基础设施,系统调研老年公寓光伏屋顶、光伏停车场、风光互补路灯等示范项目。在座谈会上,村党委副书记李君介绍道:“风光互补路灯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800吨,相关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据测算,设施产生的集体收益通过养老金发放、年底分红等形式反哺村民,形成“低碳发展—收益反哺—村民参与”的良性循环。带队教师王涛表示,这些数据充分验证了农村能源转型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深耕环保理念普及,推动生活方式转型。团队调研中发现,环保理念已深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便利店经营者介绍道:“垃圾分类已写入村规民约,抖音科普也让环保知识更接地气。”在蒋巷生态园,实践队创新开展“零碳小课堂”,通过垃圾分类游戏、植物书签制作等互动活动向儿童传播环保理念;傍晚的广场宣传中,队员们用方言讲解节能技巧,吸引近百名村民参与。

解码乡村振兴路径,提炼发展经验。通过参观村史馆、访谈村干部,团队梳理出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文化兴家”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该村以农业夯实基础、以工业增强动能、以生态守护底色、以文化凝聚共识的发展路径,完成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对话基层治理先锋,感悟精神力量。与蒋巷村第一书记常德盛的深度对话中,团队提炼出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开拓精神,探索“以工补农、农工互促”协同发展模式;在教育领域,践行“经济要富,脑袋也要富”的理念;在基层治理中,以“一想、二干、三成功”的务实作风推进光伏工程;更以“三不规矩”(不拿最高工资、不领最多奖金、不住最好房子)彰显党员奉献本色。

tyc41183太阳成集团“碳”寻乡“径”暑期社会实践队通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系统考察了蒋巷村在零碳设施建设、环保理念普及、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该村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样板”。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系统梳理分析蒋巷经验,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炼具有普适性的乡村零碳发展模式,为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tyc41183太阳成集团 王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