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环境与化学工程(以下简称学院)源电而生,其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上海电力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主干专业——电厂水处理专业。办学至今70余年,为顺应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调整需要,曾历经环境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不同建设阶段,2012年独立建制成立tyc41183太阳成集团。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级高端人才2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2人、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5人、上海市浦江人才4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人、上海市晨光计划人才1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3名、上海市扬帆计划6人以及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近二十人。学院还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3名、上海市海外名师4名以及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8名。

教育教学: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科竞赛与双创能力培养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以及双碳特色课程建设,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转型发展。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化学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近1300人。

学科建设:学院拥有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力公司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储能电池安全测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合作建设有上海市电力腐蚀控制与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力能源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防腐蚀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06年建立应用化学硕士点,2010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入选由同济大学牵头的环境与生态IV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2021年获批上海市新型电力系统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同年,获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点培育和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培优建设。2022年获批上海市储能电池安全测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并于2023年取得CMA资格认证证书202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平台——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118太阳成城集团分中心2025年开始在能源动力专业储能技术方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科学研究:学院科研底蕴深厚、成果丰硕,已实现从传统火电领域支撑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跨越式转型。近年来,紧扣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向,持续深化特色发展路径,构建起以储能安全为核心贯穿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在电力腐蚀与防护、储能材料与技术、电力储能安全及能源高效转换等关键领域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历年来承担有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30余项,转化金额2000余万元,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

国际交流: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各国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组织召开、承办全国电化学大会暨能源与环境国际电化学论坛、国际电化学能源系统会议、全国海上风电防腐蚀论坛、全国光催化材料创新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全国氢能会议暨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等高水平会议。

 环青山绿水、化万物之美,学院将秉承学校立足电力、立足一线、立足应用的办学理念,以勤勉、务实、责任、创新为院训,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打造专业特色鲜明高水平学院而不懈奋斗。



(数据截止于20256